English  中文
 
培训日记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资讯 >> 培训日记

美国行记(完结篇)-- 回望

时间:2014-06-10   作者:孙玉石老师   来源:IESC


出去的行程时间很短,回来反思的时间很长。这个系列的文章,要结束了。

出行前,我的预期观察目标是“美国教育”。回来后在反思中再次认识到:谈“教育”,谈“人的成长”,是离不开所处的文化背景的。一对同卵双生的双胞胎,如果生长在不同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下,也会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和行为特点的,也就会有不同的命运。

美国的文明,有其独特的形成过程,他们的人种特点、宗教背景、经济发展的机遇,是无法在中国大地上复现的。同样,中国的五千年过去,中国近代史上救亡与启蒙的变奏,1949年到2014年间一言难尽的思想、文化、经济变革,我们的人口负担及不得不采取的自宫一般的人口政策,都为我们成为中国人起着隐秘的作用,成为我们个人身上抹不掉的文化底色。

今早我听到我爱人在手机视频里播放不知谁发给他的贾旭明、张康的相声《新闻晚知道》, 这两人能把各种网上吐糟的东西巧妙集合成一个节目,颇有周立波秀的勇气。联想一下前两天观看的电影《归来》里面的五七年,七三年的政治气候,觉得,在中国,这五十几年过去,到底有些东西不一样了。与当年万众噤声的局面相比,当前微信上可以有各种各样吐槽段子流传,有的话题甚至可以在春晚上放言一二。这种变化,我们经历过六十年代的人,很有心得。

咱们国家在努力与国际接轨。要接轨的东西很多,有的容易,有的难。

身为教师,我知道我无法把我自己都不会的东西教给别人。身为家长,我也知道我无法有意识地帮孩子培养一些我自己都不熟悉的品质,教给他一些我自己都未必执行的理念。

同理,在我们文化中先天不足的东西,我们不能自动生成,自给自足。文化也需要引进与培植。西方文明中的一些特质,目前正在进入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。要知道,这些东西,在西方文化中也是有个成长过程的。它们都曾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才破土而出,从萌芽到成长,也有着漫长的历史进程。我们想在自己的国土上培植出这些东西来,需要时间。

那些天,乘坐在长途车上,外面的风景单调而重复时,夜色渐渐浓重时,我有时会打开手机,听里面储存的一些歌曲。《烟花三月》,《一重山水一重歌》,《倾国倾城》、《斯卡布罗集市》……“烟花三月”,“桥边红药”,“倾国倾城”,“Parsley, sage, rosemary and thyme(欧芹,鼠尾草,迷迭香和百里香)”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歌词里,有丰富的信息在互相碰撞,就如车行在美国大地上的我们的内心。当年三毛只身西行,曾写过《西风不相识》系列,流浪感浓得化不开。如今出去的人们,似乎这种感觉不会太鲜明了,但是两种文明能够轻松对话、互相融合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
所以,回来后,有人问我对把孩子送出去有何感想,我回答说我很高兴能有机会这么做,并建议新生代们有机会的话,也要争取去感受一下不同的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。有人问我对那片土地有何感想,我说那是人家,不是我们自己家。就好比小的时候我自己父母每每吵架,家中气氛压抑,我羡慕邻家孩子的父母关系和美,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日子就是要在自己家过。

我还要继续我的教师生涯。在给孩子们讲“马上相逢无纸笔,凭君传语报平安”的时候,我加上了余秋雨“信客”命运的故事,跟孩子们一起体会“信”的物质意义与精神能量。在分析我们的诗人为什么那么爱表达“怀才不遇”的情感的时候,我要加上对“扼住命运咽喉”的赞美。在课堂上孩子们为自己的答案是不是标准而忐忑 时,我鼓励他们“只管试着说一下”,我要他们自己选择“你想完成到哪个级别”。

我还要鼓励新生代们多读书。小一点儿的,读“三百千”以外,还应当读一读绘本,读一读《猜猜我有多爱你》,《勇气》,《花婆婆》,《大卫,不可以》。大一点儿的,要背诵我们那些珠圆玉润的“昨夜西风凋碧树”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;也要读一读《夏洛的网》,《雪虎》,《伦理学的邀请》,甚至《1984》。让孩子们快点儿长大吧,在这个比较好的时候,用那些更丰富的营养来让他们精神成人。

我更要鼓励孩子们去做事情。自己的事,别人的事,都去做。做事的时候可能会摔倒,会疼痛,可是不疼怎么能长记性呢。这一点会很难,我不是他们的家长,我制约不了他们。但我会唠叨,一遍不行再一遍。跟孩子们说不管用,就跟家长说。我也只能做到这些了。

我是一个易感的人,容易受伤,害怕变化。当年离开家乡到城里上学,陌生环境差点儿要了我的命,有半年我情绪不高。但是我感谢我的求学生涯,它改变了我的命运。

对别的人、别的家、别的国的看法,我的视角可能仍然摆脱不掉当年那一双动不动自惭形秽的眼睛。如果我的文章里面出现了这种情绪,有一部分是当时情境再现,但也许有一部分是来自我这敏感的神经。但有一点我敢保证,没有民族虚无主义(尼采把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现象称之为虚无主义)的成分在里面。

最后,抄录食指的一首诗《相信未来》。《明朝那些事儿》一书选它来结尾,我也偷懒一下,仿此办理。

 

相信未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食指

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

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

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

用美丽的雪花写下:相信未来

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

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

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

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:相信未来

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

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

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

用孩子的笔体写下:相信未来

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

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

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

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

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

那些迷途的惆怅、失败的苦痛

是寄予感动的热泪、深切的同情

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、辛辣的嘲讽

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

那无数次的探索、迷途、失败和成功

一定会给予热情、客观、公正的评定

是的,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

朋友,坚定地相信未来吧

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

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

相信未来、热爱生命

 

附记:

摘录一些朋友的留言:

“如果人人都恪守自己的信念,职业操守,我们的社会会咋样呢?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大家的努力,多宣传正能量,少些负面的影响,相信国民的素质,我们的环境在逐步改观,未来会有新的改观。8090后们有着积极的心态,良好的生活环境。我期待着着。希望的萤边会慢慢扩散,因为大家都逐渐意识到了什么,也想在改变……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地科5

 

“一个社会,一个民族的文明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,上升到历史的角度看,就不可能是一年两年,一蹴而就解决的问题。中国的文明化进程感觉也还在初始阶段,更国民的素质千差万别,这个进程就加倍的慢。有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,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能不能随处看到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文明环境,都不敢说(这也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悲哀吧)。和管理学上的木桶原理同样,木桶装水多少高低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,中国大地不乏最长的板,他们一点不逊于西方,无奈中国人太多了,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人太多,短板太多,再多的文明之水注入也都漏出来了。只有改造短板,但想要改造短板,首先还是要耐心地种树,种好树,让每一棵树都成为能够改造短板的有用之才。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青萍

返回首页 | 联系我们

Copyright © 2013 - 2014 IESC. All Rights Reserved.

版权所有:沈阳伟蓝德教育发展咨询有限公司

辽ICP备15015917号-1 技术支持:北京网站建设 原创先锋